互联网创业者念好当地经才能扎下根-合肥创业网 合肥市百帮创业服务中心网站 百帮在线

互联网创业者念好当地经才能扎下根
来源:中国贸易报 2017-08-24 09:33 合肥创业网
  Copy to China曾是国内互联网创业者将美国硅谷模式“移植”到中国的一种方式。随着今日头条、摩拜单车、共享经济等国内本土化模式的出现,国内创业者逐渐从曾经的跟随者,转为向海外输出产品及模式,变成了Copy from China。

“海外市场将是未来企业的必争之地。”有业内人士这样认为。在近日举行的寻找中国创客首届大出海行业峰会上,北京文投集团总经理戴自更表示,国际化必将是互联网公司的下一个大浪潮。创业者的对手不再只是萌芽状态的本土公司,而是一些更为雄心勃勃的大企业。

实际上,快速成长起来的国内互联网创业者已在争先恐后地出海。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有超过6000家中国企业出海,国产工具覆盖了海外工具安卓用户的51.7%。

作为外来创业者要念好本地经并不容易。“现在给互联网创业者留下的时间不多了。企业要把握好出海的合适时机,也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戴自更表示。

开启出海模式

戴自更将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出海分为工具类产品出海、模式出海以及泛娱乐出海三个阶段。

刚从传统安全软件厂商转型为互联网企业的猎豹移动就是其中一例。2012年,猎豹面临转型后资源有限、市场乏力的困境。也是在这时,公司从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的海外市场找到了机会,抢先发布战略级应用Clean Master版本,迈出“走出去”的第一步。

另一家企业——触宝科技则是一开始就从海外起家的。“2008年,公司刚成立,我们开发了主要产品触宝输入法。面对国内市场涌现出的各种输入法产品,我们将首发产品定位于海外市场,支持世界上100多种语言。事实证明,当时走海外路线没有错。”触宝联合创始人Susan表示。

“企业出海前应先考虑自身想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茄子快传联合创始人汪浒表示,公司曾针对海外新兴市场的互联网用户情况做过市场调研,发现无论从固定宽带占有率,还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看,海外市场对特定功能的产品需求更大,用户增长更具爆发性,这对工具类企业而言是难得的机遇。

但另一方面,海外运营成本、买量成本不断增加,市场的快速增长难以一直这样持续下去。汪浒认为,经过几年的爆发式增长,今后无论是工具类产品还是内容出海都将越来越难,商业化变现更加不易。企业想要持续经营,必须步步为营,做好本土化,在细分领域做出特点。

本土化是重要能力

无论是被动选择还是主动出海,中企面临的“命运”不尽相同,既有扎下根基者,也有“败走麦城”的。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上半年,在“一带一路”国家出海的平台有18家。到2017年上半年,这个数字迅速缩水,变为3家。

比如国内一家主打短视频产品的互联网企业,2016年进入尼日利亚市场后,逐渐发现当地WiFi和高速移动网络状况差,视频播放成功率很低,与国内情况相去甚远,无奈之下只好退出当地市场。

还有些企业追求短平快项目,“来得快走得也快”,“先租个豪华办公室,团队一拨人过来,3个月后没影了。”这种现象正在引起企业重视。

“海外市场情况千差万别”。阿里巴巴移动事业部国际业务总经理叶智聪表示,他们在印度做资讯类产品时曾遇到很多难题。一是语言方面的问题。印度主流语言有20多种,方言1000多种,要解决不同区域、不同语言的运营问题,需投入很大成本和精力,才能帮助当地运营团队做好工作,提高效率。二是难以解决内容本地化的问题。为学习当地人对内容的理解,阿里在印度的雇员有90%是本地员工。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互联网企业已意识到“本土化”的重要性,会预先针对当地用户特征调整计划。“每进入一个市场前,我们都会与当地合作伙伴、当地潜在用户进行联系。”摩拜单车海外事务部总监Florian表示,他们很重视与当地政府有效沟通。“在摩拜出海第一站新加坡,提前就与当地政府协商,了解到政府鼓励更多人骑自行车出行,这是我们进入当地的重要前提。”

“总的来说,出海不能单纯地依靠复制。”戴自更认为,企业出海至少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有在本地生活工作的经验,了解本地互联网的需求。二是最好以当地人才作为核心团队来搭建分公司、本地公司。三是和当地政府、相关互联网巨头建立起良好关系,以帮助、扶持企业更快进入当地市场。 (作者:本报记者 张琼文)

来源:中国贸易报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馦的文章,请用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