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政协“双联双创”活动人物专访:“引领制造”于振中-合肥创业网 合肥市百帮创业服务中心网站 百帮在线

合肥市政协“双联双创”活动人物专访:“引领制造”于振中
来源:未知 2019-04-16 08:52 合肥创业网
  

“戴着一副眼镜,彬彬有礼,学术味十足。”这是合肥市第十四届政协委、80后年轻企业家于振中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一经攀谈,儒雅的“学术味”转即被阅历匪浅的务实干练取代。现为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哈工大机器人(合肥)智能装备双创基地负责人的于振中,处处充满着激情,讲起创业来,更是滔滔不绝,思路清晰、目标远大,极富有雄心壮志。

2016年,应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的委派,胸怀创业梦想的于振中,带领创业团队落地合肥,并很快扎根、发展壮大。如今,通过“创新、创业、产业”联动的建设及发展模式,于振中构筑起科研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企业培育和产业落地等环节链紧密相扣的产业生态圈。不仅如此,作为政协委员的于振中,对于市政协提出的“双联双创”也热忱拥护和支持。他说,要用创业梦带动企业梦,用企业梦促成发展梦,用发展梦凝聚起现代化五大发美好安徽新动能。

读书期间组建创业团队

“我从小就有创业梦想”,谈起创业,于振中忆起儿时趣事。小时候,老家有一棵很大的葡萄树,结的葡萄吃不完,即将上小学五年级的他,摘了葡萄,骑上自行车,独自到离家8公里外的集市上售卖,赚到了人生第一笔收入——15元,相当于做中学教师父亲的半个月工资。初尝甜头的他,后来还贩卖西瓜、开零售铺等生意,虽都是些“小打小闹”,但这些点滴的尝试成为他创业梦想的思想源泉。

真正的创业,是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博期间,跟同学成立的创业团队。“当时我留意到一个奇特现象。”于振中说,哈尔滨科教资源丰富,但企业人才缺乏,“我本科、硕士同学中,大部分毕业后都去了外地。”于是,他把身边有动手能力的同学集合起来,成立了20余人的创业团队,为哈尔滨的企业提供产品升级、改造服务。如今的核心创业团队,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

2010年,于振中从哈工大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毕业,师从蔡鹤皋院士和赵杰教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从事工业机器人及其智能控制方向的研究和教学。江南大学地处经济活跃的长三角地带,不到两年时间,他就晋升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尽管身处“舒适区”,于振中的创业梦想却像“星星之火”,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成“燎原”之势。于是有一天,他做了一个让自己吃尽苦头却又矢志不移的决定——创业。

于振中说,他将这一决定告知昔日同窗好友,立刻点燃了他们心中埋藏许久的梦想。为了响应他的号召,读博期间的三位创业团队成员,都辞掉了年薪十几万的舒适工作,来和他一起共圆创业梦。

倾尽所有造出首台机器人

2012年6月18日,这是一个于振中提起就激情澎湃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创业的“集结号”正式吹响。具体做什么呢?四位伙伴一合计,还是做老本行——机器人。

创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我手里还有几万元。”于振中倒箧倾囊,这笔钱是当初江南大学引进博士人才时给的安家费,本打算用来置办生活用品,他全部拿出来充当了创业本金。

厂房呢?“我们到居民楼去租。”于振中说,当时机器人的风口还没到来,他们也没想过向外界寻求支持,就在学校附近的居民楼租了一套三居室。三个房间,供3个创业伙伴居住,中间的客厅,就是他们的厂房。

在那间狭小的客厅里,他们用了半年时间,调试出第一台“亲生的”机器人。“这是我们‘一针一线缝起来的’机器人。”时隔6年,如今谈起他的第一个“孩子”,于振中仍难掩兴奋与自豪。“它的控制系统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它的所有零部件都是我们自行设计、加工、组装的。”

那是一台并联机器人,外型像一只蜘蛛,几只长脚能快速而精准地分拣、抓取流水线上的物体。在当时,国内还没有这种工具,而很多行业领域的流水线上都有需求。然而,产品虽“牛”,但是他们不会卖,机器人一直“待字闺中”。

无奈之下,于振中想到“试用”这个办法,结果四处碰壁。“我们拿着机器人去让别人试用,别人都不愿试。”于振中说,很多人认为,我们连个公司都没有,把机器人买回来万一不好用,找谁退货或者售后呢?

种种不信任,让于振中和创业伙伴们陷入困境,守着这台倾注了半年心血和所有积蓄的机器人,他们一度感到了绝望。

生活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转机往往出现在不经意间。2012年12月,在为生活费发愁的于振中,随手拍摄了机器人抓取各种食品、药品的一段视频,传到网上去。没想到引起广东一家食品企业的注意。他们看中了该机器人抓取东西的精准和快速,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欲将该技术和图纸在食品领域买断,当时的于振中并不了解行情,跟伙伴们一商量,试探着报了价:120万。“成交!”对方“一锤定音”,爽快答应了。

拿到首付款30万元,于振中的创业团队仿佛在黑暗中看到晨曦,一鼓作气,在一年内,用这笔钱开发出8种机器人,后来他们成立的子公司之一——哈工海渡公司,1/3的产品就是在那段时间被研发出来的。

“那是一段生活很艰苦但是干劲十足的日子。”于振中回忆道,“我们吃着最差的食物,尽可能地节省每一分钱,一个家庭一个月的开支,都被我们压缩到1000元以内。但大家都拼命干活,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

创业艰辛矢志不移

一次偶然的机会,浙江台州一位朋友力邀他们去当地的玉环县创业。玉环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是锻造业,锻造冲压企业很多,但是那里的工人很苦,一般的厂房规模在200-500平米,却设有几十台冲床,同时作业,噪音轰鸣,对工人的听力损伤很大;而且室温很高,夏天甚至达到50度以上;此外还有金属粉尘的污染。

这种对人体损伤很大的工作,月工资开到9000元,还是很难招到工人,锻造冲压企业的老板很着急。看到“商机”,于振中带着创业团队来到台州玉环,开始设计一批用于锻造冲压的机器人。后来他们成立的子公司之一——哈工众志公司,主打产品就是在那时候被研发出来的。

然而,当初的30万元很快就花完了,设备销售回款需要周期,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他们的日子越来越拮据。“当时我们还招了几个工人,给他们租了宿舍住。为了省钱,我们这些老板就住在地下室楼梯间,夏夜闷热,4个大老爷们就守着一台摇头扇熬过来了。”于振中说,让他最犯愁的,不是生活的苦,而是拿什么给工人发工资。无奈之下,他们拆东墙补西墙,透支信用卡发工资,再向亲朋好友借款还信用卡。

煎熬了一年多,业务总算稳定下来了,也积累了一批客户,逐渐在行业内有了一定影响。但在缺乏资金、缺乏平台的情况下,很难做大做强。在2013年的下半年,哈工大张家港研究院成立,正在面向全国招商,时任该院负责人以校友的身份找到了于振中。此时正在为资金所困、为进一步发展发愁的创业团队,思考几日,作出“换个环境”的决定,将创业“战场”辗转到张家港。

加入到该研究院,于振中的创业团队拿到了投资性补贴100万元。这笔钱,让这个历经磨难的团队百感交集。有了资金助力,就有可能将梦想撑大!

此时的于振中,头顶的“博士”、“副教授”光环早已被磨掉,愈发脚踏实地,“一定要把这笔钱用好”!在这笔经费的帮助下,创业团队的研发方向扩展为两项,一是教学装备部,研发出很多新型教具并依托哈工大的教学资源开发出了系列教材和教学体系,同无锡、苏州、哈尔滨等地的多所高校展开了合作;二是锻压自动化部,帮助锻造重地张家港的许多企业进行了升级改造;企业逐步走上了正轨。

2014年11月,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筹备成立,向全国各地的哈工大校友发出招募令,于振中响应号召。“集团是哈工大的平台,我们是哈工大的毕业生,有义务为母校贡献才智;我们团队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尽情施展。”于振中回忆道,2014年12月23日,集团正式成立,他的团队负责两块工作,一是工业机器人事业部,二是集团的技术体系建设。接下来就是天南海北地开拓市场。

在管理理念上,于振中借鉴了“包产到户”的做法,他把两个部门的负责人召集过来,让他们一人成立一家公司,做法人、总经理,“每人带上10杆枪,自己拼”。2015年8月,两个公司成立了,一是哈工海渡公司,如今已成长为教育领域的“中国品牌影响力100强”,估值超过3个亿;二是哈工众志公司,估值1.6亿,即将进行一轮融资。

创业团队来合肥扎根

公司是如何与合肥结缘的呢?说到这里,于振中告诉记者,工业机器人事业部的大本营在哈尔滨,而该部门的人才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一带,为了离人才更近,于振中寻思给部门“搬家”。那一年,他考察了很多地方,重庆、武汉、南京、常州、昆山……最后瞄准合肥,也是机缘巧合。

“我是安徽人,有家乡情结。”因恰巧有朋友在合肥工作,于振中就委托朋友“打前站”,朋友四处奔走“探口风”,这其中,合肥市经开区管委会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深深打动了团队。“管委会领导很重视我们的哈工大机器人项目,亲自带团先后三次赴哈工大和集团考察调研,积极斡旋推动。”

随后,合肥市领导一行来到哈工大考察。2016年7月10日,哈工大校领导带队到达合肥,在市领导的见证下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开启了创新、创业、产业联动发展新篇章。

2016年10月,公司有了落脚地——位于合肥市经开区启迪科技城的500平米办公场所;2017年初,经开区给创新板块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提供了一栋2800平米的楼房,给产业板块提供了31000平米的厂房。

万事俱备,东风亦来,公司开始了建设征程。“4月份还是毛坯,6月份我们就在里面生产、办公,正式营业了。”于振中很自豪,从设计、施工、装修,只用了2个月,“这就是哈工大的做事风格,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

研究院运营不到两年,变化翻天覆地。人员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200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者高达85%,多数毕业于“双一流”大学,且有多年工作经验;产业板块孵化了21家公司,首年实现了近两个亿的销售收入,取得了200多项专利……如今的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双创基地,是高知人群集聚地、高新技术创造源头,已成为集技术研发、创业孵化、产业应用、市场投资、科普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双创基地。

于振中也成长为这支创业之师的“领头雁”,出任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哈工大机器人(合肥)智能装备双创基地负责人,2017年12月30日,他还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合肥市委员会委员。

“‘双联双创’是履职的重中之重”

对于政协委员这个身份,于振中既感自豪,亦深觉责任的沉甸。“我将立足所在行业,发掘问题,充分调研,积极献言献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行业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于振中说,“‘双联双创’工作将是我履职的重中之重。”

在于振中看来,“双创”意味着企业不仅仅是一个孵化器,团队也不仅仅搞研发,而应该将创新、创业和产业联动发展,从“研发模式”迈进“创业模式”,最终实现“产业化发展”之路,将哈工大机器人合肥智能装备双创基地建成智能制造领域产业发展的新型生态圈。

于振中介绍,基地规划建设三大板块,分别为承载创新研发和创业孵化功能的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进行产业落地和规模聚集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华东制造基地,以及为创新创业及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的华东区域中心,致力于以“创新+创业+产业”联动模式,让技术创新、人才创业、规模产业相互融合和促进。

谈及“双联”,他将工作重点放在服务地方百姓方面。首先是吸纳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或工作团队,带领他们创新、创业,帮助他们产业化发展。基地将依托集团雄厚实力和资源为他们提供技术研发、资金扶持、人才团队、生产制造、市场推广、商务办公、企管培训、生活配套等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与支持。以专业、细致、周到的服务护航落户基地的企业快速成长、长足发展。

此外,哈工大机器人(合肥)智能装备双创基地还是省、市级科普示范基地。于振中计划,将基地打造成省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展示窗口,同时在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定位方面做出积极努力。通过这一“科普平台”,定期组织活动,加强与群众的广泛联系。今年六一儿童节,基地就跟残联展开合作,邀请残疾儿童来基地参观,与机器人零距离接触。下一步,基地还将与周边学校、社区、工会等密切互动,为广大市民及青少年做好科技普及工作。

展望机器人产业,于振中信心满怀,目前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人工成本的上涨、工作环境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和多元化的市场竞争,各企业面临着重重压力,机器人技术开发和实现人工替代将是大势所趋。“机器人产业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机器人行业的一员,愿意为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奉献一份力量。(合肥市政协)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馦的文章,请用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